华体汇在线登录: 在很多人看来,流感只是普通感冒,实际上它的威胁远超想象。对于个体而言,流感主要以发热(体温可达39~40摄氏度)起病,伴有头痛、肌肉关节酸痛等全身症状,甚至累及多个器官,也可出现多种并发症,加剧心脏病、糖尿病、脑卒中、肺炎等疾病风险。从群体角度看,世界卫生组织估算每年约有10亿例季节性流感病例,流感的季节性流行在全球每年可导致300万~500万的重症和29万~65万呼吸道疾病相关死亡病例。 在每年的流感流行季,流感病例短时间迅速增加可能会给医疗机构带来非常大压力,特别是急诊科、儿科和重症医学科等科室。2024年,我国报告流感病例超858万例,这提示我国流感相关疾病负担仍然较重。实际上,由于大量轻症和未就诊病例未纳入统计,流感的真实疾病负担长期被低估。这种“看不见的威胁”恰恰说明,我们该格外的重视流感的科学防控,这不仅关乎个人健康,更关乎整体公共卫生安全。流感一旦引起全球大流行,其社会危害性是巨大的。因此,从临床和公共卫生的角度来看,流感对人类造成的真实疾病负担十分沉重,值得高度关注。 监测预警堪称防控的“前沿哨兵”。流感是世界卫生组织全球重点监测的呼吸道传染病,一直受到高度关注。我国流感监测包含哨点监测和全面监测,近年来,监测体系逐渐完备,已建成覆盖665家国家级网络实验室和1041家国家级哨点医院的全国流感监测网络。中国国家流感中心作为世界卫生组织流感参比和研究合作中心,长期开展流感流行病学、病原学监测,参与全球流感疫苗株推荐。如今,我国在流感监测网络的基础上,已构建起覆盖15种常见呼吸道病原体的哨点监测系统,实时捕捉疫情动态,为临床救治与公共卫生决策争取宝贵时间。 主动预防同样关键。除了做好日常防护,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经济、有效的措施。尤其对于儿童、老年人、孕妇和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,接种疫苗不仅能预防流感,还能带来更多保护。《柳叶刀》发布的一项在中国的研究显示,心衰患者接种流感疫苗后,可降低17%的12个月内全因死亡或再住院风险。《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(2025—2026)》建议,所有6月龄及以上且无接种禁忌的人都应接种流感疫苗,优先推荐重点和高风险人群接种。对个人而言,在流感流行季来临前接种流感疫苗,能提前建立起对流感病毒的免疫力。从群体层面看,流感防控的最终目的是“群防群控”,一旦足够多的人通过接种疫苗获得免疫力,就有望形成局部免疫屏障,间接保护那些无法接种或免疫力低下的人群。 此外,由于流感病毒主要是通过呼吸道飞沫、非间接接触等方式传播,保持个人卫生、注意环境清洁通风、注意感染后的隔离和保护,能够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减少传播风险,保护易感人群。因此,长期开展健康教育,改善社会行为与环境卫生状况,提升公众对流感防控的“知信行”水平,同样具备极其重大意义。 灭活疫苗通过肌内注射方式接种,病毒失去感染性但保留抗原性。此类疫苗可分为裂解疫苗和亚单位疫苗,前者是将病毒颗粒经裂解处理和纯化后制备而成,后者则进一步提取病毒表面的抗原成分——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。灭活疫苗适用于6月龄及以上人群。减毒活疫苗采用经处理后毒性减弱的活病毒制成,通过鼻喷方式接种,目前适用于3~17岁儿童和青少年。重组蛋白疫苗即通过基因重组技术表达病毒血凝素蛋白,不含病毒其他成分,通过肌内注射接种,目前未在我国上市。 公众在选择疫苗时可能会感到困惑,不确定哪种更合适。其实,只要是经国家批准上市的流感疫苗,都拥有非常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,没有“谁优谁劣”的说法。公众能结合疫苗说明书规定,考虑禁忌证和个体需求来做理性选择。对可接种不一样、不同厂家疫苗产品的人群,可自愿接种任何一种流感疫苗。 从预防流感的根本目标出发,公众最应关注的问题并不是“选哪一种疫苗”,而是“打没打”“有没有及时打”,因此,建议公众在流感流行季来临前及时接种。 在流感防控中,流感疫苗还没有充分的发挥应有的作用,其根源并不在于疫苗本身,而是在于接种覆盖率不足。虽然我国部分地区实施的疫苗免费接种政策提高了当地疫苗接种率,降低了聚集性疫情的发生风险,但从全国来看,流感疫苗接种率仍然远低于发达国家及部分发展中国家水平,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75%目标值也存在非常明显差距。“疫苗犹豫”是造成接种率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。早在2019年,“疫苗犹豫”就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全球健康十大威胁之一。一些人认为“我身体好,无需接种疫苗”或“即便感染流感,也无大碍”,低估了流感的严重性,对疫苗效果认知不足,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影响了流感疫苗的接种。 消除“疫苗犹豫”、推动接种落地,已成为当前流感防控中需要打好的“紧迫一仗”,需多方发力、多措并举。 第二,提升接种服务可及性与便利性,让有接种意愿者不再面临“找不到、约不上、懒得跑”的难题。